出身表演专业,却歪打正着做了导演。执导筒已15年的刘江,始终在现实题材阵营中稳扎稳打。不为人知的是,《媳妇的美好时代》、《黎明之前》等佳作频出看起来顺风顺水的他,自《咱们结婚吧》拍摄结束之后,因过度劳累致使身体和精神严重透支,甚至到了进医院的地步。他称:“那段时间几乎天天都往医院跑,救护车都叫了好几次。原来2点之前都没睡过觉,太疲惫,所以身体、心理都出现了问题。”
将刘江从病痛折磨中解脱出来的,正是眼下在北京卫视热播的《归去来》。重归片场,刘江才发现,只有拍戏才是治愈自己的真正良药,是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最佳方式。 但是这一次刘江镜头里不是家和万事兴,而是“悲剧感与人性深度”,也不再只谈感情,更想谈一谈价值观。
《归去来》是刘江从医院回归片场之作,也是近几年少见的关于留学生的故事。然而,刘江却在采访中反复强调,留学生只是身份载体,真正展现的是“人”:“他们只是一群精彩的人,并不是因为是留学生才具有了独特性,而是反映了人的共性。”当然,受到现实诸多问题的局限,《归去来》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:面对记者关于剧作慢热、主角戏份少、人物理想化、台词“硬”等质疑,刘江并不回避,“这是一个有思想性的故事,节奏就不宜太快。就像你不能用《变形金刚》的节奏去要求李安的电影,一种节奏要符合一种风格的故事要求。”
开拍之前,高璇、任宝茹两位编剧曾数次赴美采风,采访了大量留学生。在取得第一手素材后,她们又耗费近三年时间精心打磨剧本,“杂取种种合成一个”,这才诞生了6位极富代表性的新时代青年形象。刘江直言,“这是我出道以来最沉甸甸的剧本”,也是真实的、沉甸甸的青春。但《归去来》播出至今,有网友留言称剧作中的留学生活与实际并不相符,刘江耐心回应道,“这种声音我留意到了,但我们这不是纪录片,我们的志趣不是在表现留学生的生活面貌,而是为了展现这样一群具有代表性的年轻人。”
剧情节奏慢?
有点电影化的处理
北青报:开局您以极大的沉着和坚持,用生活本来的样子徐徐展开剧情,让观众看到不一样的作品。这非常令人尊敬,但也引起了一些“不习惯”,例如男主和女主在第一集结尾才出现,前20集的戏份远不如女二多等等。这样的叙事方式跟平台、市场磨合一定需要很大的努力,能讲讲背后的坚持和无奈吗?
刘江:开篇,校园的故事可能占了40分钟,在最后一分钟唐嫣才出现。我们本来是想把第一集彻底作为一个引子,但是后来平台方确实觉得有点不能接受,认为男一必须得出现,所以我们相互做了妥协。一开始其实他们觉得连引子都不应该有,但我觉得这个是必须有的,除了我们的立意是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立意,另外,那是另外一条主线的开头。这段故事不可能作为闪回来出现,所以必须要保留这个引子和段落。现在的结果其实是一个相互妥协的结果,我把引子缩了10分钟,唐嫣提前了10分钟进场,最后罗晋才出场,第一集结束。所以在唐嫣出场的时候我特意又出了一次片名,意在提醒观众正片开始了。有心的观众也能感觉到前30分钟跟后面10分钟风格是不一样的:之前是一个很主观化的世界,是独白的叙述,是比较电影化的处理;出完片名之后,就是大家看到的惯常的故事了。
这样一个开篇,赢得了很多影评人和观众的喜欢,但确实引发不少争议——有很多粉丝说,我们要看的女主演在哪里?赞也好骂也好,我都全盘接受。
角色理想化?
确实有点浪漫主义
北青报:宁鸣这个角色是否过于理想化:开头是清华毕业生的设定,却选择为了“跟踪”女主角放弃工作到美国打黑工、为了钱给富二代留学生当“枪手”……这样的生活轨迹,有多大的可信度呢?
刘江:我不得不承认宁鸣这个角色是有一些理想化。至于这个地方是不是符合清华学生的身份,我觉得这毕竟是创作,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。我和编剧有过交流:他是一个爱的天使,在缪盈的周围。在编剧的心目中,缪盈是一个很多灾多难的、很苦难的女性形象,就需要给她一个天使来平衡。他是很多优秀男孩子的品质的集中,比如说暗恋这件事情。我们在做后期过程中,有些小孩说这太像我了,包括作曲董冬冬也说宁鸣就是我,我年轻的时候就和宁鸣一样,以致他写的歌特别有感觉。宁鸣是一个理想的男孩子的品质的集合体,这一部分确实有点浪漫主义。
主角说英语?
唐嫣在美自学了几个月
北青报:在接受采访时,唐嫣和罗晋都提到英语台词对他们来说是最大的困难和挑战。你当时犹豫过找配音吗,最后坚持原声的考虑是什么?
刘江:我一开始就没有考虑找人配音。因为我知道那会非常假,音色辨识度是不可替代的,一配就会把质感给破坏掉。所以,哪怕是有些补音也得本人来配。还好,唐嫣跟罗晋自我要求特别高。尤其唐嫣为了练习英文,甚至在美国学了好几个月。她一直不让我们对外人说。她找个英文老师,学习英文好几个月,所以她的发音非常好。这是演员非常努力、非常要强的结果。当然这是我的软肋——他们说的好坏我听不太出来,但别人说他们说得非常好。